1950年,美国拳击冠军与志愿军肉搏,晚年仍后怕:能活着已是幸运
作者:drake | 分类:历史 | 浏览:37 | 日期:2022年08月26日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0年,美国拳王的金腰带获得者托伊罗根,是“联合国军”中第一批登上朝鲜半岛的大兵。
对于这段回忆,他在晚年时仅仅用了10个字就加以概括:还能活着就已经很幸运。
因为害怕,其在与志愿军肉搏后就退出了拳坛。
要知道美军当时的武器装备十分先进,托伊罗根也是曾经让对手闻风丧胆的拳坛霸主。
是什么原因让他在参加朝鲜战争后,哪怕是到了老年仍会觉得后怕呢?
自小爱打拳,参赛只为钱
托伊罗根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贫民窟,他的家庭条件虽不好,但罗根自小骨架就比同龄人要大很多。
他看上去威武雄壮,往往要比伙伴们高出一个头。
在童年时他就以身材上的优势,从伙伴那里抢夺更多的食物。
罗根之所以走向拳坛,是因为他早已将拳击当成了自己的一生挚爱。
少年时,罗根从叔叔口中得知参加拳赛还能够拥有奖金。
他觉得这实在太神奇了,那时小小年纪的他就开始幻想着登上八角笼。
他想把奖金全部都捧回来,一分都不留给别人。
这种幻想刺激了罗根对于拳击的热爱,他不断地加强训练。
罗根有了健硕的身材,也有了大块的肌肉。
当然,他也从来不缺乏拼搏的精神。
罗根自小生存的环境相对而言就比较恶劣,为了避免被更大年纪的孩子欺负,他小小的拳头也曾收拾过不少人。
而罗根的眼神似乎比他的双拳更有杀伤力,他喜欢把眼睛耷拉下来,再把下巴往脖子处收缩,整个眼球往上翻。
这时的罗根就像是老鹰一样,眼神十分精锐。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把锐剑,在出击前就给对手形成压迫。
少年时期的罗根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训练和拳击比赛上,他也因此拿到了不少奖金和荣誉。
对于他来讲,自己专注于比赛的原因只有两个。
一是能够拿到钱,二是在这种所向披靡的快感中沉沦。
击败对手的感觉,让罗根也开始自大起来。
如果说资本家认为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那么在罗根眼里,他觉得自己拥有绝对的拳击实力,似乎也能摆平一切。
在罗根生活的那个年代,世界可不太平。
二战早已爆发,罗根虽在美国已成为一颗璀璨的拳坛新星。
并且还带回了拳王金腰带,但是他所向披靡的无敌感,也让自己感到麻木。
这时罗根的父亲建议他:你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去做些什么,而不是总想着怎么去打人。
原来他的父亲鼓励罗根去参军,罗根把上战场寻找拼杀的快感,又当成了另一种新目标。
20岁刚过,罗根成为了美国大兵中的一员。
他在1941年参军,从太平洋一路行军到亚洲。
他的枪法和拼刺刀的能力,让罗根又一次沉醉在击败对手的快乐中。
那时的罗根认为,再也无人能挑战自己的地位。
他甚至开始怀疑起自己所过的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
第一次参军就是4年,他找不到快感后便选择了退役。
回到家乡的罗根又重回拳坛,他再次捧回了金腰带,也收获了鲜花和掌声。
他在此时成家立业,可心态上的不满足,让他突然感觉非常寂寞。
罗根开始流连花丛,美国记者爆料:这是一个不安分的大块头。
当他一次次被拍到夜不归宿时,或许罗根从来没想过自己家中还有个挺着大肚子的妻子。
浑浑噩噩又过了5年,受国际局势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组成。
他们分批次登上了朝鲜半岛,并主动引发朝鲜战争。
罗根在此之前就曾听闻战场消息,他自愿回归部队,并且响应号召,成为第一批登上半岛的大兵。
然而没想到,也正是这场战争他的应战对手改变了。
而他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对所谓快感的追求,全部都发生了180度大逆转。
11月的半岛,寒风呼啸而过,树顶上的叶子也都落得快差不多了。
罗根所属的美军骑兵一师,作为最先到达战场的两大部队中的一个分队。
他们首先被调配到东部战区的东疆防卫战中,起初罗根所在部队需要应对的是朝鲜战士。
东疆防御战的第一阶段,罗根被编入到了骑兵8团。
这个美国大兵又一次尝到了甜头,他们的防御战打得漂亮极了。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联合国军”的武器装备太强,空军支援力度又过于快速。
而他以拳王的称号登上半岛,自然也会被重点列出来表扬。
当时罗根所在的骑兵八营,下属军士长约翰逊就曾在开会时重点表扬罗根。
他说这个大块头的拳头要么不轻易亮出来,要么一出拳就能轻易打碎敌人的脑袋。
大家哄堂一笑,罗根也感觉自己找不到对手,实在孤独。
可是在东疆防御战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罗格所在骑兵一师在胜利的号角中继续向北开进,他们的目的地是鸭绿江附近的云山。
11月上旬,罗根所在部队的行军计划显得非常顺利。
可在某天夜里,罗根突然被一阵仓促的枪声给惊醒了。
营帐外面是密密麻麻的脚步声,并且越来越近。
远处还传来了马蹄声和枪炮声,这一切显得太过于仓促。
再上战场遇强敌,自大心理被洗涤
“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罗根还来不及反应,便很快摸到了身旁放着的枪。
他做好了应敌计划,想着只要朝鲜士兵敢向他突进,他的拳头一定不会手下留情。
这时罗根的好友西华德仓促地从营帐外面向他跑了过来。
他咽了咽口水,又着急地说道:
“伙计你在干什么呢?快跑,敌人来了。”
“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我不知道,他们就像是恶灵一样,可能连上帝都不知道他们从哪里钻出来的。”
罗根还在诧异着朝鲜士兵什么时候有了如此快速的包围能力。
但对方既然来势汹汹,罗根也得做好应急准备。
他仓促地抄起了枪,就赶紧冲出了营帐。
外面是一片火海,四周充斥着各种枪战的声音。
有人在朝着不同的方向投弹,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处部队位于什么方向。
他得赶紧去找整个三营的阵地,可是昨天晚上他们还在开会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片火海。
“该死,是谁放的火?”罗根拿着机枪去找自己的军士长约翰逊。
他相信约翰逊一定还活着。
罗根快速地奔跑在营地附近的一条小河处,他觉得沿着这条小河往下走,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战友。
可是还没奔跑5分钟,他就看到了军士长约翰逊正在疯狂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射击。
原来,小河的对面有一个黄皮肤的战士,他的身上绑着一捆捆的手榴弹。
而约翰逊朝着对方就是一顿射击,目的是要击退对方。
可是这个黄种人根本不听,子弹也没能驱散他的意志。
小战士的脸都被冻红了,身体上已经流出了一片片鲜红的血。
他即便冒着寒冷爬过小河,也要朝着美国大兵的方向前进。
罗根被眼前的画面给震惊到了,他不敢相信在前不久的防卫战中,他能用拳头就将朝鲜士兵打得溃不成军,现在他们怎么会如此坚毅?
即便是挺着血肉之躯,也要和敌人同归于尽?
“这些人到底是谁?”罗根发出了疑问。
“这些家伙在干什么?他这样冲过来不知道会死吗?”
“鬼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黄种人可真是不好对付,难缠得很。”
这时约翰逊也开始意识到,这和前不久他们在防卫战中所遇到的朝鲜士兵有所不同。
后来有侦察兵向他们报告,对方压根不是来自朝鲜的战士。
而是刚刚从鸭绿江跨过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罗根这才了解到什么是中国人的形象,他端起了机枪连忙像军士长一样朝着河的那边,猛烈地射击。
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对面却涌出了无数的战士,要淌过河的人也越来越多。
约翰逊和罗根猛地朝着对面丢去了很多手榴弹。
虽然前排的志愿军伤亡不小,但这种情况根本没有震慑到对方。
他们越挫越勇的精神,把约翰逊和罗根给吓到腿软。
他们赶紧掉头朝着后方战壕跑去。
“这些黄种人疯了。”
约翰逊一边跑着,一边大骂中国人民志愿军。
“这些人简直是不要命了。”
美军某部排长艾尔索这时也向他们支援了过来,他们一边为罗根和约翰逊打掩护,一边撤退到后方的第二道防线里。
艾尔索说:“就在前15分钟,中国志愿军把第一道防线给拿下了。”
他们甚至无法保证自己所在的第二道防线,会不会下一秒也要丢失。
惊魂未定的约翰逊,想起了在二战中与中国士兵打过交道。
他说这个国家明明很贫穷,以前打仗的时候还拿过锄头和铁锹。
罗根回忆起自己在美国也读过报纸,记者报道的是:二战时期的中国红军,没有武器装备时也曾拿着木棍子上战场。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些黄种人像是在过家家。”
可是很快,有着强烈种族歧视观念的约翰逊和罗根,都被狠狠地上了一课。
第八分钟,围歼过来的中国志愿军勇猛地包围了罗根所在部队。
他们的第二道防线,就这样被突破了。
罗根提出要和中国志愿军打一场肉搏战。
如果对方制服了自己,他甘愿成为俘虏任打任杀。
如果对方输了,就给他一个痛快,就当他是战死的也一样有尊严。
从个头上来看,罗根是典型的大块头。
他的眼神凶狠,出拳速度又快又重。
但是中国人不一样,温柔谦逊是外国人对我们的评价。
我们的力量,体型,普遍要比美国大兵看上去弱一些。
但是罗根在晚年时的回忆录中写道:对方还是同意了我的请求。
他以为只要出现肉搏战,自己就不可能会输。
但没想到脸被摁在地下摩擦的却是罗根,他小瞧了体型只有自己一半大小的中国军人。
三观被刷新,生活也被改变
罗根惊讶了:黄种人的力量也能这么强悍?
关键是他们不服输,即便是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对手,也从来没有退缩过。
他好像是被上了一课,成为战俘后的罗根眼神呆滞。
同时他也身负重伤,但他并没有在战俘营里被屈辱地对待,反而能够正常吃喝。
这时他才慢慢意识到,自己即便作为俘虏,但吃到的食物也比忙碌在一线的中国志愿军的伙食水平还要好一些。
他听闻有些中国军人在冬季作战的时候,为了防守最后一道防线,他们与冬天白雪变成了同一处风景,像是大自然的雕刻画作。
明明曾多次拿回拳王金腰带,但罗根却慢慢意识到真正的冠军,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形象。
是他这样出拳速度又快又准又狠的专业运动员吗?
还是有着不服输,敢于拼搏,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才更像是拳王呢?
从自大到浑浑噩噩度日再到沉思,罗根的心态发生了很大改变。
他在回忆录中突然开始忏悔起来:那时候的我觉得自己非常可怜,因为我忽然间明白自己好像没有信仰。
在罗根眼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非不在意自己的生命。
他们顶着血肉之躯敢于和武器实力更加强盛的“联合国军”正面硬刚,用自己的身体做出了另类的战壕,用自己的英勇唱响了保卫国家的战歌。
而他突然反思到,自己参军的意义又究竟是什么?
是为了保护国家吗?罗根想了想好像并不是。
自己第一次参军是因为父亲的鼓励,他也想在无所畏惧的孤独感中寻求到更大的刺激。
罗根说自己第二次上战场,依旧是为了摆脱浑浑噩噩度日的生活方式,甚至有点想逃避对家庭负责的心理。
这段过往彻底改变了罗根,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他平安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但是罗根并没有像之前退役的经历一样,重新回到了拳坛。
他再也不做任何与拳击相关的事情,反而过上了非常低调和平稳的生活。
后来的罗根在美国的一所小学当起了教师。
孩子们并不惧怕这个大块头老师,反而觉得他很亲切。
这时的罗根对比之前热爱打拳时候的自己,好像多了一份热爱生活的姿态。
他的眼神不再凶狠,他的生活也更加有意义。
罗根后来在晚年时把自己所有的经历都写成了回忆录。
他重点提到了1950年的朝鲜战争,开篇他就说:能够活着就已经是幸运的了。
从他的故事中,我们作为中国志愿军的后代,能够感受到的是:那些先辈们都是带着坚定的信念和保家卫国的意志以及舍生忘死的勇气踏上战场的。他们的血肉之躯是当初最“先进”的武器,也是最“坚强”的工事堡垒。
但是多少先烈们,他们还是在强大的“联合国军”的炮火攻击下,再也没有机会睁眼看看如今繁荣的祖国。
如果先烈们的精神能够感染交过手的敌军,那又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后代们,学习到他们身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呢?
祖国的繁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无数默默无闻,甚至后人都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的先烈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革命意志搭起来的堡垒。
我们的家园之所以和平友好和繁荣,是因为过去的百年时间里。
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后人只不过是在岁月静好罢了。
不忘历史,永远致敬先烈!
参考资料:
《云山战斗》抗美援朝纪念馆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云山大碰撞》中国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