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许培良|-勤俭持家代代传

作者:drake | 分类:热点资讯 | 浏览:48 | 日期:2022年09月02日

勤俭持家代代传

◎许培良

许培良|-勤俭持家代代传

人这一生大多是平凡的日子,把平凡的日子过好,就是不平凡。母亲生前曾说过:“吃不穷喝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乡村百姓生活很是不易。尤其是衣食问题,成为困扰我们生活的老大难。

在困难面前,母亲从不低头。她认为,只要勤劳节俭、精打细算,就会渡过生活的难关。在我的记忆中,那时我们家中姊妹多,穿衣需要先到供销社凭票证购买布料,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票证有限,根本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

基于当时家庭现状,母亲想方设法地将衣服进行改制。大姐穿过的衣服,经过一番裁缝,给二姐穿;二姐穿过的衣服改做后,给三妹穿......就这样,我们姊妹几个的衣服“接力棒”式地往下传。衣服褪色了,母亲就重新加染一番;衣服有了破洞,夜晚就在煤油灯下悉心地缝补。当时流行着这样的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当时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

大集体生产时代,我们家挣工分少,粮食分配自然就少,要维持一个大家庭生活委实不易。尤其是每年冬春交替之际,家中的余粮往往捉襟见肘。这时母亲便带领我们去田野里拣冻红薯,回家晒干磨成面粉做面饼;亦或在初春时节带领我们去田间或沟壑旁挖野菜,回家做成稀饭或菜团子......就这样,我们走出了生活的低谷,渐渐见到阳光。

母亲善于经营生活,注重生活中的积蓄。凡是能用来换钱的事情,她都努力尝试去做。譬如当时村水库附近,有一种中药材,名字叫“半夏”。每年一开春,当半夏冒出幼芽时,母亲就开始采挖。回家晒干后,卖给村卫生室,因此积累了一笔很可观的家用钱。

母亲说,居家过日子,钱要用到刀刃上。20世纪80年代初,我考上县重点高中,过上了寄宿制的学校生活,迫切需要一辆自行车。在这方面,母亲显得很是慷慨,她很快委托亲友到县城购来一辆国防牌自行车,几乎花去搞手工编织所积攒的钱。

母亲勤劳俭朴的生活品质,深刻地影响着我。20世纪80年代末,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乡村教育工作。那时乡村教师工资很低,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大家庭的生活。尤其是结婚生子后,家庭经济开支日渐增多,于是,在母亲的建议下,我开始经营家中的口粮地。耕地播种施肥浇灌打药除草收割等,几乎每个环节都做到位。春华秋实,凭着一番诚实的劳动,日子逐渐有了抬头;后来,我又在新居小院开设了小菜园,只要勤劳付出,就会有可喜的收获。那些肥实的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苦瓜丝瓜等,足以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再往后,我在读书的基础上,开始了业余写作,在国内各级报刊不断地发表作品,时不时地收到或多或少的稿酬,既丰富了生活,又能填补家用。

好家风代代传。现在我的一对儿女都已大学毕业,进入大都市或中等城市工作,并已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虽说他们这代人物质生活日渐富足,但在我们的熏陶下,却很懂得保持生活中的勤劳节俭。家中消费合理有度,不穿名牌服装,不购买昂贵物品,很少点外卖,生活中凡是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动手。他们注重积累,将更多开支用到读书学习、教育后代中,让精神生活过得充盈多彩。

三国时期诸葛亮曾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劳俭朴的生活是一个人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家族持续走向繁荣的根本保障。

(编辑:高一平)

作者简介

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浙江老年报》《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老人春秋》《山西老年》《西部散文选刊》等数十家报刊杂志。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壹点号烟台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